-
传承——纪念恩师刘蓉珍先生百年诞辰
时间:2025/3/25 22:13:22 作者:山阳琴人 来源:原创 阅读:4 评论:0内容摘要:我的古琴师从广陵琴家刘蓉珍先生,后又跟随其子古琴大家刘扬先生学琴。今年是恩师刘蓉珍先生百年诞辰,先生虽已作古十五载,然恩师的音容笑貌尚在眼前,恩师的谆谆教诲尤在耳畔,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我的古琴师从广陵琴家刘蓉珍先生,后又跟随其子古琴大家刘扬先生学琴。今年是恩师刘蓉珍先生百年诞辰,先生虽已作古十五载,然恩师的音容笑貌尚在眼前,恩师的谆谆教诲尤在耳畔,抚今追昔,感慨良多。
印象中我从未称呼过先生“师父”,“老师”也没叫过,一直是喊“奶奶”,我的同门一辈好像都是这么叫的。接下来我还是称呼“奶奶”吧,顺口,亲切。
刘蓉珍先生(1925~2010)
奶奶是广陵琴派集大成者、第十代传人刘少椿先生的女儿,家学渊源,自幼耳濡目染,深受古琴艺术熏陶,得其父指点,琴艺精湛,德艺双馨。奶奶的古琴演奏技艺、教学态度以及为人处世之道深深影响着我。奶奶常对我说“为人,为琴,为事”,简短的三个词语告诉我古琴不只是演奏技艺的展现,而首先是为人心性的修炼,最后才可能领悟古琴艺术的深邃与博大,成就一番事业,传承古琴艺术,弘扬传统文化。
为人,尊师重道
当年去扬州学琴,走进牛奶坊小巷,每次叩开奶奶家门,奶奶总是热情的把我让进屋里,让我坐下,然后第一件事就是给我倒杯茶。奶奶端茶杯的手会有点抖,我执意自己来,可那是坚决不会被允许的。奶奶说“待客一杯茶,这是礼数。你大老远的坐汽车赶来,三四个钟头,不容易!”我很感动,和蔼可亲的奶奶首先把学生视做客人,待徒似亲朋,这可以说是一节纯朴而真挚的礼仪课。
“从淮安来扬州跟我学琴,你能坚持吗?”这是奶奶问我的第一个问题。“我能!”我赶紧坚定地回答,生怕奶奶不肯收我。我明白奶奶是在提醒我学琴必须持之以恒,不可三分钟热度,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更不能半途而废。事实我也用接下来三年每周不辍、风雨无阻的坚持兑现了我的承诺,证明了“我能”。奶奶还要求学习要认真,精益求精,不可浅尝辄止;要谦虚,学无止境,不可一瓶不满半瓶晃荡。
第一节课奶奶特别告诫我要“尊师重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要懂得感恩,敬师如父母,这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奶奶教导我说:“你学好琴将来也会去教琴的,若不尊师,何为人师?”老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尊师重道不仅是对老师的感恩,更是对知识和智慧的敬畏。无论何时,无论何地,无论在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要记得老师传道授业之恩情。
为琴,严谨严格
用心、细心、耐心,严谨严格,这是每一位受过奶奶教育的同门对其教学态度、教学风格的一致感受。
奶奶的教学无比用心,充满了一位慈祥的老人对后生的关爱和对古琴艺术的热爱。奶奶的“唱弦”教学方法堪称一绝,教学时边弹奏边唱弦,唱出所拨琴弦以及一些指法动作,这一方法不仅便于学生学习跟弹,同时让学生熟悉琴曲的音高、气口、节奏、旋律等,趣味十足,不觉枯燥,更增初学者对古琴的浓厚兴趣。这一独特的教学形式,也充分体现了传统的口口相传、口传心授教学方法的好处和优点,不折不扣,原味传承。
奶奶的教学非常细心,细致入微,从基本的手型指法,到琴曲一字一句的讲解示范,一丝不苟。这为我后来古琴的学习与演奏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养成了良好的弹奏习惯。奶奶的细心让我在学习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也培养了我对细节的关注、处理和追求,不粗枝大叶,精益求精。这种态度不只是对待古琴的学习,也融入日常工作、生活之中。
奶奶的教学极其耐心,循循善诱,不厌其烦。此前,我自学了不少乐器,基本都能很快上手,歌曲乐曲只要会哼唱或者有谱就能演奏。可古琴自学几年未果,终不得法,摸不着门径,还留下了许多不讲究、不规范甚至错误的手型指法,改起来很难。奶奶就手把手耐心的指导,反复演示,不时提醒,似在慢慢扶正一棵长歪了的小树苗,那情景历历在目。琴曲的弹奏更是需要无数次的练习和长时间的积累,开始的时候记不住,奶奶弹一句,我跟着学一句,特别是不看谱,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很难顺畅的弹下来。奶奶带着我一遍一遍的弹,直到能跟上合上为止。正是奶奶的耐心让我有了信心,使我在遇到困难时不气馁,一个个克服,一点点提升。
奶奶的教学严谨严格,强调打牢基础的重要性,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慢就是快,快就是慢,欲速则不达。在奶奶给我上课的这张照片中可以看到,课桌上除了两张琴和一块搽琴的丝巾,别无一物。没有琴谱,没有纸笔,更别说录音笔、手机,全凭脑子记,尽可能留下老师的一举一动,一音一韵,严格按照奶奶的示范学习。一字没弹好,不学下一字;一句没弹好,不学下一句;一段没弹好,不学下一段;一首没弹好,不学下一首。一曲《平沙落雁》我足足学了将近一年的时间。如此,学一点成一点,叠加累积,循环往复,逐步提升。(留意图中椅子上的两个茶杯了吗?一杯是奶奶的,一杯是奶奶倒给我的。感动依旧,泪目!)
现代科技进步了,通讯发达了,交通便捷了,手机、计算机、网络、多媒体、AI等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可供参考的资料多了,琴谱多了,音频视频多了,学琴的途径多了,学琴变得越来越方便了。这些资源如果能够正确的、合理的、恰到好处的应用,的确会给我们的学习带来很多帮助,收到良好的效果,否则也会让我们产生越来越多的依赖,甚至是养成惰性,特别是一定程度上导致古琴演奏及教学中的古法与传统的丢失,少了师承。万不可忽视课堂上老师讲解和示范,而且许多细节处理手法需由意会,须边听边看边动手,多听多看多感悟,要在课堂上真正弄懂学透。经常会听到学生说“等下课回家好好练”,是的,课后是要好好练,但前提得在课堂上确确实实的掌握才行,否则下课回家练什么?怎么练?练对了,越练越好;练错了,不如不练。因此,要倍加珍惜宝贵的上课时间,不然与自学、瞎摸何异?
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学生问:“老师,我弹的怎么不好听的呢?我怎么没你弹的好听的呢?”每每此刻,就不由得想起我学琴那会儿又何尝没有过类似的困惑,我也曾同样这么问过奶奶。于是,我就照搬奶奶当年给我的回答,“你先不要跟我谈好听不好听,每首曲子你弹够一千遍,我们再来论好听不好听。”貌似简单的话语,仔细推究,严谨而富有哲理,量变才可能会质变。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我亦无他,唯手熟耳”,九练九熟,熟能生巧。即使现在,一首曲子如果练的不到位,我也仍然不会弹的好听。会弹与弹好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境界,好听的前提是弹好,而弹好的前提是弹对、是勤学苦练。
奶奶严谨严格的教学态度,宝贵的教学经验和方法,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给予我系统化的思维和方法,并在我的教学过程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与发挥,形成了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的行为守则,让我明白真正的学习不仅仅是掌握技能,更是培养一种态度和精神,这种态度和精神时刻引领着我在学琴、练琴、教琴的琴学之路踏实前行,让我受益终生。
为事,尽责担当
奶奶是位负责任、有担当、对古琴有着深厚情怀的老人,把古琴的教学传承视为己任。在教授学生学会弹琴的同时,还不忘教导学生将来学成后也能传承古琴,代代存续。
奶奶常对我说“用心学,用功练,将来你要把古琴在淮安传承下去(奶奶方言说haki)”。“淮安早年也有不少弹琴的人,有过山阳琴派,夏一峰就是山阳琴派的代表人物,我教你的琴曲《良宵引》就是夏一峰传谱”。“他是位道士,后来去了南京,跟我父亲交往很多,常在一起弹琴。当时他们都在‘南京乐社’,同一些琴家经常在社会上公演”。由此,奶奶还给我讲了好多的琴界轶事,要我多关注了解古琴历史,多探索研究古琴文化;讲述古琴的各个流派代表人物、代表曲目等,拓展我的眼界见识,希望我能广泛学习,博采众家之长,继承发扬传统,师古又不泥古。奶奶尤其强调,从能力上要不断提升自己,打铁须得自身硬,不误人子弟;从态度上要认真尽责,“教不严,师之惰”,不得过且过,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的质效,才会有一个良性、稳健的传承。
奶奶年纪大了,后来把我交到其子广陵琴家刘扬先生门下,并叮嘱好好教我,把我带好。于是,我又跟随刘扬先生继续学琴,习得《泣颜回》《山居吟》《忆故人》《梅花三弄》《樵歌》等琴曲数操,受教颇多,受益匪浅。然我终觉未及广陵琴学之皮毛,习艺未成,远远未臻化境,至今不出师门。其间,我还曾得到奶奶的外孙女赵烨老师的指导,也常向其孙刘樵师兄请教,一家都是我的老师。甚为有幸,感恩不尽!
回顾奶奶的日常教学过程,从教学态度、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愿景,从教如何学会弹琴,到将来再如何去教会别人弹琴,方方面面,可谓完善的古琴传承体系,成为我的古琴教学范本。
在奶奶的教导和感召下,我也将古琴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和追求。用心学琴,用功练琴,深入研究广陵琴学,参详各家琴谱典籍,不断提高自己的古琴演奏技艺,在坚持不懈地学琴、练琴的同时,通过公益讲座、培训展演、视频网课、带徒授艺、古琴进校园等形式多样的开展古琴教学普及活动,把广陵琴风带回淮安大地传承发扬,受众不计其数。2009年创立淮安市山阳古琴社,2012年正式注册,业务主管单位淮安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13年成立淮安市古琴学会;2014年山阳琴社成功申报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同年注册淮安市淮阳古琴馆;2019年协办江苏艺术基金2018年度资助项目古琴文化艺术传承人才培养(淮阴师范学院音乐学院申办),编著出版《调弦入弄·古琴基础教程》,同年获淮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命名;2023年山阳琴社成功申报古琴艺术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众多古琴爱好者纷至沓来,交流研习,拜师学艺。不同时期演奏录制琴曲音频视频两百多首,在各大主流音乐平台、教学平台等网络媒体发布分享,并将持续更新,深得广大琴友网友点赞好评。耗时五年,打谱、移植、整理琴曲三百首,编撰琴谱,付梓在即,献礼恩师百年诞辰。
现如今,我可以无愧的告慰恩师,弟子没有辜负您的栽培与厚望,努力精进;铭记您的谆谆教诲,“为人、为琴、为事”;践行您的殷切嘱咐,不仅在淮安把古琴传承下去,而且您的再传弟子已遍布全国各地乃至海外,开枝散叶,传承您的琴艺,传播您的智慧、品格和精神!
落其实者思其树,
饮其流者怀其源。
不忘师恩!
千古传承!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古琴公益学堂(乙巳春)如期开学
资讯动态
本类更新
-
03-25传承——纪念恩师刘蓉珍先生百年诞辰
-
03-01古琴公益学堂(乙巳春)如期开学
-
02-24古琴公益学堂(乙巳春)招生开始
-
01-01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山阳琴社挂牌
-
09-18琴满中秋——2024淮安大运河非遗文化旅游节古琴专场演出
-
03-22山阳琴社成功列入江苏省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古琴艺术保护单位
-
06-18我们的节日——端午
-
04-27江苏省第十二届园艺博览会
-
04-27《古琴基础教程调弦入弄》2022新版发行
-
12-24《古琴演奏基础教程·调弦入弄》网络课堂上线
本类推荐
-
02-24古琴公益学堂(乙巳春)招生开始
-
01-01江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山阳琴社挂牌
-
04-27《古琴基础教程调弦入弄》2022新版发行
-
10-04壮丽七十载 军民共筑梦
-
08-02加拿大友人到访山阳琴社
-
06-12“山阳琴派古琴艺术”入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